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文章是大陸網友寫的文章
這兩年因為研究陸股
看了不少大陸的論壇和研究報告
看完之後總有個感想
「幾億人的母體數果然很容易孕育出大量的精英」
很多大陸券商的研究報告不像台灣券商的研究報告
台灣的券商通常都是財經相關畢業的人員,然後切入產業進行研究
但大陸不是
很多研究員是在實際產業界苦幹實幹了好多年
甚至1、20年都到了公司高層之後
被大陸券商高薪挖角為了求名求利出來到券商體系的
就像我追蹤過的大陸國信證券的通訊北斗衛星產業的分析師程成
2015年是在新財富的全國產業分析師通訊產業裡全國票選的第二名
而他本人才1985年次
這種年輕人之拼啊
我認為目前台灣的年輕人已經沒有這種競爭力了
所以我現在慢慢的閱讀資料也會開始偏向於把大陸產業、經濟的資訊閱讀量拉高比例

今天要分享的這篇文章呢,是在大陸的博客看到的
作者是「點拾」
文章轉載自:「点拾DeepinSight的博客」
文章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eaf2d0590102w5bw.html

這一系列文章是我覺得近幾月來看到的文章我覺得思路很清楚的,我個人很喜歡
而且切入的角度不是從股價的角度
而是從商業模式和發展過程的思維作切入
跟我當時候自己分析台股的公司5904「寶雅」成長10倍的過成是很相似的
所以我特別有共鳴
今天拉出來分享給大家
10倍股文章總共有4篇
我等轉載完之後我會發文總結我自己的心得
這樣大家就可以知道究竟這些10倍股的公司究竟發生了一些什麼本質上的推升動力造成股價上漲
未來也留給大家一個對於長期投資有潛力的公司該怎麼去綜觀、思考、驗證的關鍵
希望大家會喜歡這幾篇轉錄的文章

-----

那一年我們追過的十倍股(1):Netflix

本文導讀:
Netflix作為互聯網電視龍頭,其股價從 2012年年中到今天上漲了16倍,是典型的科技十倍股。在這十倍漲幅的背後,卻是利潤同比的大幅下滑。核心在於公司在不斷的創新商業模式,向互聯網公司轉型切換後也發生了估值切換。而Netflix從2013年開始每年都有新的商業模式,其高使用者數和粘性也是足夠深的護城河,最終造就了偉大的十倍股。

十倍股系列的第一個公司,當然是本人的最愛之一Netflix。曾經是他的用戶,也曾經是他的股東,可惜在Netflix身上也僅僅賺了一倍就賣出,還是非常可惜。我們先看一張Netflix的股價走勢圖:

公司的股價從2012年中的50美元,一路上漲到今天複權後的800美元以上,四年漲幅超過16倍。

 

十倍股的開始:不被看好的轉型

Netflix的創始人Reed Hastings是一個眼光非常前瞻的人。1997年的時候,他因為從BlockBuster租DVD逾期沒有退還,而被罰款40美元。由此創立了 Netflix來顛覆不合理的傳統DVD實體租賃商(那時候BlockBuster租一個DVD要4-5美元,然後逾期費每天高達3美元。公司有20%收 入來自於罰金)。

在Netflix顛覆了BlockBuster, Hollywood Video這些傳統的實體店DVD租賃商後,Reed Hastings繼續在新的商業模式上轉型。2011年,他宣佈全面從傳統DVD租賃向流媒體轉變。於是,2011年7月21日,公司宣佈將原來總價 9.99美元的DVD 流媒體服務轉變成每一項服務收費7.99美元。回頭看,這是一項非常前瞻的戰略,公司意在逐步放棄傳統DVD租賃業務,將用戶導入到新的流媒體。然而當時 許多人並不理解,認為被變相提價60%。最終導致三季度用戶數環比下降81萬。

股價在當年7月8日達到295美元後,出現雪崩式下滑。7月21日公司宣佈徹底轉型。然後三季度業績低於預期,四季度展望也低於預期。負反饋的連鎖反應導致股價當年暴跌到70美元,在半年不到的時間跌幅超過70%。翻開公司2011年的年報,創始人Reed Hastings的說法是,2012年會在內容方面翻倍的投入,但是市場不買帳,並且認為管理層“態度傲慢”。牆倒眾人推,那時候Netflix股票中18%被用來做空,其中包括著名的對沖基金經理Whitney Tilson。 這裡我們先記住一組資料,回頭會說:2011年Netflix的收入為32億美元,利潤2.2億,付費用戶2625萬人。(類似的例子:當年樂視要做智慧電視,股價也是連續跌停)

2012年的反轉:

2012年是Netflix股價真正的底部, 也是業績反轉年。回頭看,如果2011年以70美元買入Netflix的投資者,最終能夠獲得十倍的回報。但前提是,當股價在2012年下跌到50美元 時,要能夠抗住。2012年初,Netflix股價在反彈到130美元附近後,由於資料並不支援,很快回落到50美元。

公司業績真正出現反轉是在2012年的四季 度。當時公司國內流媒體用戶增長數分別為174萬,53萬,116萬和205萬。與之對應的是,國內DVD客戶單季度取消分別是108萬,85萬,63萬 和38萬。所以,整個四季度我們看到流媒體使用者大規模的崛起以及實體DVD使用者取消數量的大幅下滑。整個2012年,公司的流媒體用戶達到2500萬,實 體DVD租賃用戶為800萬人。說明公司全面向流媒體的轉型已經成功。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公司股價的變化和估值方式 切換。Netflix向流媒體轉型也是正式成為一個互聯網電視公司,所以其估值方式也變成使用者數的增長,而不是看傳統的市盈率(類似於後來Adobe轉型 後的估值切換)。整個2012年公司收入雖然增長了13%,但管理層果然對內容投入翻倍,導致利潤只有1715萬,同比下滑92%。但股價卻開始了 take off。

2013年及之後:確定的商業模式創新

後面的故事,大部分人都再清楚不過了。Netflix被國人熟知基本上是因為《紙牌屋》。紙牌屋的意義在於:2011 年Netflix 支付了七億美元的版權費,2012年這個數字達到十三億,2014年更是突破了二十億美元。自製劇將不被版權費綁架。同時,傳統美劇Pilot會先放一兩集看看效果,Netflix一口氣放一個season。因為其背後有大資料。

自製劇之後是公司對新用戶的提價一美元,老用戶兩年後再提價。這點絲毫沒有影響Netflix用戶數的變化。再之後是嘗試提供新電影點播服務,Netflix從小電影《Beast of No Nation》開始嘗試。最終,其商業模式講的是衝擊電影院線的故事。美國的電影市場已經很成熟了,而且大部分二三線城市,家庭到電影院開車時間需要二十到三十分鐘的駕駛距離。Netflix完全可以和製片商合作,提供平臺上的點播服務,最終衝擊傳統的電影院線。

數字對比,你看到了什麼?

還記得之前的資料對比嗎?2015年 Netflix的收入在70億美元,付費用戶6600萬,其中美國4200萬,利潤大約是8000萬到1億美元的水準。我們看到對比2011年底的資料, 公司的利潤反而下滑了,用戶數增長了三倍不到,年收入翻倍。然而股價卻上漲了16倍。

這也是netflix十倍股研究對我意義和衝擊最大的地方。一個真正偉大的公司,是賺商業模式的錢,而不是簡單估值的錢。Netflix在成功轉型,並且不斷創新後,其商業模式的競爭力越來越清晰。我也曾經因為認為netflix估值太貴而賣出其股票,回頭看對於其商業模式和護城河並沒有很清晰的認識。和亞馬遜一樣,公司不再看利潤了。

十倍股的護城河:

1. 強大的使用者資料:其實Netflix在創立的初期就 是一個大資料公司。最早Netflix還是一個實體DVD租賃的公司。用戶每個月可以無限次租用Netflix的DVD,每一個快遞中最多包含三片 DVD。而Netflix通過強大的倉儲物流來管理其購買的DVD。大資料一直是其特點。(傳統DVD租賃不知道用戶喜歡什麼)。所以Netflix的大 資料是累積了十幾年的,不是現在隨便有個幾個月資料就號稱大資料採擷了

2. 優質內容,有定價權的消費習慣:Netflix從創立以來就一直在獲得優質版權內容上下功夫,這也是為什麼Netflix本身,以及其後來的投資者都並不關心公司的 盈利。從最早和Blockbuster實體店抗衡時,Netflix的可選內容就大大高於這些實體DVD租賃店,而且價格更便宜,服務也更好高使用者黏性。 這個也是接著之前說的,用戶黏性很高,很少有人退服務的,付費使用者累積的越來越多。在高用戶黏性的基礎上,Netflix的商業模式會變得豐富很多。

3. 美國市場的壟斷:Netflix擁有4200萬美國付費用戶,平均一個用戶對應三個人,Netflix大概就覆蓋了1.2億的美國人口,幾乎是一半的美國 人。這也導致Netflix的用戶壁壘很深。那麼多年,微軟,蘋果,穀歌都想做互聯網電視,但是這些美國的BAT都沒成功。倒是Netflix的市值越來 越多。其背後就是強大的用戶。

4. 最強的壁壘:不斷創新和再創新。

Netflix十倍股總結:
2015年的netflix漲幅超過100%,是標普500中漲幅最大的公司。總結其十倍股歷程,netflix經歷了轉型期的挖坑,轉型後的估值模式切換,以及之後的商業模式不斷創新。2013年有自製劇,2014年提價,2015年有電影點播。資料支援 識別度提高 商業模式認同是其十倍股的本質。在大量互聯網巨頭進入流媒體後,行業空間被識別,但公司的護城河足夠深(為什麼蘋果只能進入音樂,只能做on-demand TV)。而那些能在netflix上賺十倍的投資者真是對其商業模式以及護城河有了足夠深刻的理解。

----

Evacarr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aca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