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陣子沒談交易者的偏差行為
關於失敗的交易者會有幾項重要的交易偏差
但是我從我自己上場交易和看了這麼多交易者的例子
我自己在心理學上和NLP的學習過程中
我覺得最要命會摧毀投資人的是「損失趨避」「處分效應」這兩個致命的交易者偏差行為

先說「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
損失趨避是一種心理學上的反應
是一種人類情緒上容易出現的缺陷
簡單說
人們對於痛苦的感受
通常要比快樂的感受容易放大10倍甚至100倍以上
舉個例子
今天到彩券行買刮刮樂
然後刮到了一張2000元的刮刮樂
通常高興的情緒大概能維持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
很少人能夠刮中2000元之後爽上整天甚至好幾天的
但是如果今天出門上班被警察開了一張2000元的罰單
這個2000元罰單的不爽情緒
則相反的可以持續上數小時到數天
而這刮中2000元的快樂和2000元紅單罰款的痛苦來說
大多數的人會傾向放大痛苦的感受並且持續體驗
並且容易把一樣份量的快樂完全掩蓋住

而套用在投資行為上
投資人對於投資部位虧損的反應
就跟收到罰單的反應一樣
對於買入的部位虧損通常都很難受
沒有辦法接受投資虧損的情緒反應
面對同樣的金額的獲利和虧損之間
投資人通常大多數會選擇放大虧損時的痛苦反應
而去忽略或是很快的去蓋掉獲利時的愉快
這就是「損失趨避」反應
自由人曾在他的書「台指當沖交易秘訣」講過一句話:
「我在市場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其實大多數交易者內心所渴望的竟是賠錢」
「損失趨避」的交易偏差帶來的就是交易者對於投資虧損時的猶豫和痛苦
這將會影響下一個連鎖反應的交易者偏差行為
那就是「處分效應」

由於我們知道大多數的人在心理與潛意識中其實偏向痛苦帶來的持續反應
所以當「損失趨避」的反應發生之後
通常投資人會開始在情緒和思考上因為腎上腺素增加而思考混亂
這時若是由潛意識浮上檯面來控制主宰反應時
所思考的情緒和動作與行為
就會往引起最大情緒反應的地方去
這時候大腦為了平復這樣的情緒
會往容易讓這些反應的彌平的方向去
而這些反應出來的時候會出現一種特殊現象
叫做「處分效應(Disposition Effect)」
也就是當下大腦會等待引發情緒不安的事件到達臨界值之後再來判斷怎樣會最舒適

以投資來說
當虧損出現時
我們會希望虧損趕快消失
所以我們當下不會馬上處理虧損的部位
而是下意識的先進行「等待」
等待與原本造成虧損部位的反向的行情發生
當你做多下跌套牢,你會希望他回升上漲
當你放空上漲軋空,你會希望他回跌下跌
而先前的「損失趨避」效應會放大不安的情緒
同時讓大腦下達等待的指令
因為等待的過程會讓大腦去判斷事件發生的有利與不利的方向
但是我們從「損失趨避」的反應中知道
大多數的人會下意識的放大痛苦感受
所以越是往不利己的方向移動時
情緒反應越大,就會越痛苦
痛苦的情緒一旦再度被放大
這時只要痛苦的情緒突破臨界值
就會出現「逃避」的心理反應來舒緩痛苦的情緒
因為潛意識會主宰意識拉回舒適圈
所以虧損時大多數的人會先選擇等待
先「看一看,等一下」
然後等到虧損越來越大
超過所能停損容忍的極限之後
接著就會在心裡面出現聲音
「都虧這麼多了,砍下去一定重傷,等看看吧,說不定會漲回原來成本的地方」

反過來來說
當投資者面對開始獲利的部位時
由於對於未知的恐懼
所以會擔心害怕手中現在已經有的獲利會消失
以及無法預見未來大幅獲利的模樣
此時情緒反應會傾向從原本的獲利愉快心情
又轉變為害怕獲利消失變虧損的恐懼心理
這又讓情緒回到「損失趨避」的交易者偏差
有沒有發現無論賺錢、賠錢
反應竟然都是趨向痛苦的一方
此時為了消彌這種不安全和獲利不確定性痛苦的感覺
潛意識就會傾向將部位結束掉
讓小幅獲利的立即實現所製造的快樂來舒緩不確定性的痛苦
而這種虧損時放任虧損加大無法立即處置最後引發逃避的心理
還有小幅獲利時急著馬上套現出場以求消除不確定性的心理
就是「處分效應」的交易者偏差行為

「損失趨避」的反應進一步會演變成會「處分效應」
而這兩個交易者的行為偏差行為卻是最關鍵摧毀交易者的兩個偏差效應
有一句台語俗語說:「捏怕死,放怕飛」
就是在說明這兩個偏差效應影響投資人的過程
如果各位在進行交易的時候沒有想辦法把這兩個交易者偏差行為改正消除
總會遇到一次就摧毀整個投資組合的機會
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每一個交易機會當作獨立發生
然後以客觀的角度面對投資部位
同時在小幅度的虧損過程中就停止負面情緒放大
將焦點放在更正確的進場位置以改善投資績效
而不是用凹單和逃避的方式去面對投資組合
因為只要陷入損失趨避和處分效應的影響之中
很快的
就會被市場摧毀
不可不慎啊

一點心得與經驗分享之


Evacarr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aca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